您的位置 > 资源库 > 文献
在线服务资源库
离心泵最小流量阀结构设计与选用原则

【摘要】设计选用泵最小流量再循环系统,既需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,还要考虑建设使用成本的经济性,适合你的系统才是最佳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 阀门的选用原则

阀门的选用原则

     最小流量再循环阀具有多种结构形式,正确选用合适的阀门,对安全经济的使用给水泵至关重要。具体选用原则见上表。

 

阀门的机构设计

阀门的常开式结构设计

常开式:20%~30%额定流量的水做常流水再循环浪费能源。

     离心泵在工业中普遍使用,但离心泵在低流量低负荷运行时,容易发生汽蚀现象,出现不稳定运行状况,并产生噪声震动,这对离心泵是非常有害的。因此离心泵最小流量再循环回路的合理设计,对离心泵的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  离心泵最小流量要求

     泵的最小流量是对出口而言的,当泵出口流量小于泵的最小流量时,需要增加流量,直到出口流量满足,泵才可以正常使用。

计算公式

      NPSHa——有效汽蚀余量,只取决于装置的倒灌高度和吸水管的阻力,而与水泵本身无关。

      Pd——水箱(除氧器)内压力。

      Pv——给水泵入口水温对应的饱和压力。

     ρ——给水泵进口水的密度。

      g——重力加速度。

      Hg——除氧器水箱内水位到给水泵中心线的高度,也称倒灌高度。

    h1——吸水管内的流动损失压头。

   NPSHr——必需汽蚀余量,是由泵本身决定的,同吸入装置无关。无论装在什么不同的系统中,泵的NPSHr都保持不变。NPSHr是为了保证泵不发生汽蚀,要求泵进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水头的富裕能量,即要求装置提供的最小汽蚀余量。

传统再循环回路控制系统

传统再循环回路控制系统。

     如果NPSHa=NPSHr,则泵处于汽蚀工况;如果NPSHaNPSHr,则泵严重汽蚀;如果NPSHaNPSHr,则表示泵无汽蚀。

     由此看出装置汽蚀余量(NPSHa)小于必需汽蚀余量(NPSHr),是泵发生汽蚀的直接原因。

     为了保证离心泵在低负荷下的正常工作,避免发生汽蚀,通常在离心泵出口处设置最小流量再循环回路。当系统在启动、间歇运行或低负荷运行时,最小流量再循环旁路打开,使一部分给水从旁路直接打回水箱,增大了给水泵流量,从而避免给水泵汽蚀。一般再循环流量占给水泵额定流量的25%~30%,通常制造厂在离心泵曲线中给出这个数值。

     离心泵再循环回路有三种基本形式:

    1.常开再循环模式

     常开再循环模式是最简单的常见形式(图1)。在再循环回路中设置一台手动节流阀,将手动节流阀设置一固定的开度,离心泵工作中让额定流量的25%~30%(最小流量)通过手动节流阀返回到水箱中。

集成经济型自动再循环系统

集成经济型自动再循环系统。

      这种系统的优点是系统构成简单,初始投资成本低廉。缺点是阀门处于常开状态,始终有25%~30%的流量通过再循环回路回流造成能源浪费,并且需要选择更大额定流量的离心泵以满足实际流量的要求。其次是节流阀不是调节阀,长期处于流体冲刷状态,阀门损坏很快。维修成本及运行成本高。

流体动态分析图

4 HORA公司作的流体动态分析显示,当减压过程流速过高时出现超临界现象,阀件极易受到破坏(红色区域为超临界状态)。

   2.传统控制型

    典型的离心泵最小流量再循环回路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:

      ■流量测量单元:用于流量检测。

      ■最小流量控制阀:安装在再循环回路上,用于调节再循环流量,实现流体从泵出口的高压状态到水箱低压状态的减压过程。

      ■逆止阀:工业系统中常常使用两个以上的给水泵并联使用,实现安全备用,防止流体逆流损坏备用泵。

      ■控制单元:当流量等于或者低于泵需要的最小流量时,控制再循环流量控制阀开启。

多级减压过程压力分布曲线图

多级减压过程压力分布曲线。

     ■背压器(2-6):用于建立再循环阀后管道至水箱之间的压力,避免汽蚀闪蒸工况发生在管道之中,破坏管道,产生气阻流路不畅,引起管道震动。建议背压器尽量靠近水箱(除氧器)一侧安装。

     当工艺系统中要求减少给水流量时,给水泵出口控制阀(图2-7)逐渐关闭,流经水泵的流量逐渐降低,当流量计检测出流量低于泵需要的最小流量时,控制系统输出控制信号,控制阀门开启。此时高压水经再循环阀回到水箱中,通常来说需要多级减压。

    3.集成一体化型

     能否将流量测量功能,再循环旁路减压功能,逆止阀及控制回路设计集成在一只阀门中简化再循环回路呢?这样的阀门能否工作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数万只德国HORA公司的集成型阀门已经连续安全工作了数年。

 多级减压笼式结构

多级减压笼式结构。

     这种简洁的再循环回路设计,具有稳定的工作表现及良好的经济效益,大大降低了设备初期投资成本。

     最小流量再循环工况的特点及对阀门的要求是什么?我们首先从阀门损坏的机理分析。归纳起来有三种:

     ■结构设计不合理,选材不当,加工工艺落后:此类错误属于低级错误,我们在此不做讨论。

     ■冲蚀破坏:统计显示,除第一种原因损坏外,70%的阀门是由于冲蚀而损坏的。

     特别是处于高压差的工况条件下,阀门在开启与关闭瞬间产生缝隙(我们称为“缝隙开度”)的情况下,极易产生超临界现象,阀芯与阀座在极具破坏力的条件下被冲蚀损坏。给水泵最小流量再循环工况就是这种典型的实际工况,百万级机组给水泵压力常常会达到400bar的压力,而水箱(除氧器)压力仅仅15bar

多级减压抛物面结构

多级减压抛物面结构。

      汽蚀破坏

     另外一种常见的阀门损坏形式为汽蚀破坏。根据伯努利方程得知,流体流过节流元件时流速增加,压力下降,流过截流元件后,在相对宽敞的下游流道中流速下降,压力回升,当采用多级减压技术时,通过设计节流元件,控制每一级节流处的压力,均高于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力。如果减压级数不够,经过节流元件时下降的压力低于该温度下的饱和压力,此时流体中产生气泡,我们称之为空化现象,如果保持这个压力,在流体中产生的气泡不易破裂,而是夹在流体中形成“二相”流状态,此现象通常称此为“闪蒸”。“闪蒸”一般不会对节流元件产生破坏,但会产生气阻扩容,使流通能力降低,并具有产生噪声和震动的可能。但当流体经过节流元件后,回升的压力高于该流体在此温度下的饱和压力时,汽泡会爆裂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,对阀座、阀芯等节流元件产生破坏,此现象称之为汽蚀。据测算气泡爆裂时的瞬时压力高达3000bar,现有的工程材料均难以抵抗其破坏力。这是阀门损坏另外一种原因。

     离心泵最小流量再循环工况具备上述两种阀门破坏形式。其中热水泵系统,更是典型。

      再循环阀的结构形式

      最小流量再循环阀门的正确设计与选用,对离心泵安全可靠经济运行非常重要。针对德国HORA公司生产的4种不同结构的最小流量循环阀进行分析。

多级减压开关型最小流量阀图

多级减压开关型最小流量阀

    1.多级减压笼式结构

     针对汽蚀及缝隙开度的冲蚀两种典型的破坏形式,HORA特别设计了此种结构的阀门。其中最高可达9级的减压结构,可以将500bar的压力逐级减压降低到水箱(除氧器)所需要的压力(~12bar),让每一级压力降都高于饱和压力,避免了汽蚀对阀门的破坏。而针对最致命的缝隙开度所造成的冲蚀破坏,设计中使用了两级密封结构(主密封面和辅助密封面)。在阀门开启阶段,首先开启主密封面(12~3mm,此时辅助密封面(2)处于关闭状态,介质不能流动。当主密封面继续开启时,辅助密封面开启,因此主密封面不存在缝隙开度过程。关闭阶段同开启阶段相反,先关闭辅密封面,然后关闭主密封面。这种巧妙的设计既实现了恶略工况下的密封要求,又避免了缝隙开度对阀门主密封面的冲蚀,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。而金属密封是阀门长期在高温状态下运行的可保证靠。

   2.多级减压抛物面结构

     传统经济性的多级减压抛物面结构,将减压过程分散到各级节流面上,可以承受220bar的减压过程,特点是可靠经济,属于调节型最小流量阀结构。

集成功能型泵自动再循环阀图

集成功能型泵自动再循环阀。

    3.多级减压开关型最小流量阀

    在再循环流量不需调节控制时,可以使用多级减压开关型最小流量阀。该阀门内部设置了6级碟状减压孔板结构,介质连续穿过减压堞板,实现多级减压过程。此种阀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、安全可靠、具有较好的经济性。

   4.集成功能型泵自动再循环阀

     这种阀门集成了流量测量,再循环减压,旁路自动开启控制调节以及逆止回阀等多功能。它的工作过程是:高压液体经过阀门入口进入阀体,阀芯(1)设计成可以检测流量的测量型结构。当阀芯测量出流量低于泵需要的最小流量时,设置在阀门右侧机械联动装置(2)通过阀杆(3)带动再循环旁路阀(4)开启旁路。旁路的开度是通过称之为“机械计算器”的机械联动装置计算得出的,与检测出的流量相对应。部件(5)是逆止阀,当流体通过阀门出口逆行进入阀体时,逆止阀工作。

 

摘自互联网